第一篇:化学教师读书笔记
化学教师读书笔记
读《化学教学论》心得
我重读了刘知新主编的《化学教学论》一书,对化学课程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大帮助,化学教师读书笔记。现对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做法书写如下:
一 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也称为“求知欲”。
化学教学要使学生做到“要学——学会——会学”,其中要学是前提,而学习兴趣是“要学”的先导。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效果,智力发展和未来的成就都有重大影响。人们把学习兴趣看成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如果学生有了兴趣,那他就会自觉主动地学习,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二 启发积极思维
让学生被动地记忆、重复、模仿来获得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有准备的基础上(如经过预习),把教学过程变成一连串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知识和能力发生有机联系,读书笔记大全《化学教师读书笔记》。 提出问题就是给学生设疑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是启发思维的关键,也是培养能力的开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开展积极的思维,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能力。
如在讲解化学计算题时,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启发学生运用概念、原理、公式等去理解计算题的关键所在,以便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加强学科内的综合训练。
三 建构知识结构
学生有时反映,“化学不好学,学不懂,记不住,不会用”。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化学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化学变化的实质是物质构成的变化,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结构的理论和化学反应规律的知识,去指导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弄清重点、难点,进而订出规划,具体落实,使知识连贯成索链,环环相扣,先后有序。这样,在教学中就能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就能从整体出发来深刻地理解局部,将局部的知识纳入有机联系的知识整体中,有的放矢,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有效地发展学生智能。
四 严格进行智能训练
要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相互转化,关键在于实践。严格训练便是一种特殊的实践形式,它是实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主要手段和必由之路。
训练必须讲求实效。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应该根据这一目的来确定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如果离开了这一点,任何训练便都失去了意义。因此,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练有实效。练不在“多”而在“精”,要以少胜多。针对问题进行反复多次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
第二篇:油气田应用化学读书笔记
油气田应用化学读书笔记
油气田应用化学是化学、化工、及石油工程等多门学科的结合,并在石油工业上游不断发展的新兴学科。该学科主要研究石油工程所用化学剂和材料的结构、合成原理、合成方法等,包括石油钻井和完井工作液、油气井增产增注措施、防砂堵水等油气井施工工作液配方、作用机理、堵水调剖、强化采油、油气集输、腐蚀及预防等诸多工程技术。
一、 钻井液完井液化学
钻井液是油气井钻井过程中,以多种功能满足钻井需要的各种循环流体的总称。钻井液俗称钻井泥浆,或简称泥浆。钻井液通常分为两类,水基钻井液和油基钻井液。钻井液的主要功能有:(1)携带和悬浮岩屑;(2)稳定井壁和平衡地层压力;(3)冷却和润滑钻头、钻具;(4)传递水动力,提高钻井速度和破岩效率。
1. 钻井液的性能
钻井液的性能包括密度、流变性(马氏漏斗粘度、塑性粘度、动切力、静切力等)、滤失性(api滤失量、hthp滤失量、泥饼质量)、ph值和碱度和润滑性。
钻井液主要用来调节钻井液的静液柱压力,以平衡地层压力,确保钻井安全。同时亦用来平衡地层构造应力,以避免井塌的发生。
钻井液流动和变形的特征称为钻井液的流变性。其中流动性是主要的,流变性的主要功能是:携带岩屑,保证井底和井眼的清洁,悬浮岩屑和重晶石,提高机械钻速,防止井漏、井塌,防止气侵。
钻井液的滤失性主要是指起滤液滤失量的大小以及在井壁所形成泥饼的质量。一般来讲,滤失过量会引起如下不良后果:损害油气层,降低产能;井壁垮塌,井径不规则,引起下钻遇阻;在高渗透地层形成较厚滤饼,造成压差卡钻;因滤液侵入半径过大,致使测井解释不准,不易发现油气藏。
2. 钻井液处理剂及其作用原理
无机处理剂:纯碱、烧碱、石灰、石膏、氯化钙、食盐、水玻璃、重铬酸钠、六偏磷酸钠、碱式碳酸锌。
有机降粘剂:丹宁、栲胶碱液、磺甲基丹宁、铁铬木质素磺酸盐、tspd、tsd、黑色衍生物(dmp)、ssma、thermal-thin。
增粘剂:生物聚合物、羟乙基纤维素。
二、 油井水泥及外加剂
固井是油井建设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固井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该静的继续钻井、
以及后续完井、才有、修井等各项工作的质量。质量较差的固井作业会引起地层堵塞、水窜、气窜、套管腐蚀和降低原油采收率。固井作业有两个主要的环节:下套管和注水泥。
api油井水泥分级方法及性能:api标准是美国石油学会专用水泥标准,按此标准生产的油井水泥称api油井水泥。目前api水泥分a至h八个级别,每种水泥适用于不同井况。此外还根据水泥抗硫酸盐能力进行分类,分为普通型(o)、中抗硫性(msr)和高抗硫性(hsr)。
a级水泥具有可泵性好、凝结硬化快及早期强度高的特点,对于高压井效果特别好,有利于防止油气上窜,提高固井质量。b级油井水泥的适用油井深度与a级相同,但它还具有抗硫酸盐的性能。b级油井水泥分为高抗硫酸性型和中抗硫酸性型,适用于从地面到井深1830m。c级油井水泥适用的井深范围为地面至1830m深度,分为普通型、中抗硫酸盐型和高抗硫酸盐型,c级水泥中c3a含量和比表面积均较高,因此具有早强特性。d、e、f三个级别的油井水泥为适用于中深井和探井条件下的水泥品种,三种级别的油井水泥又各自分为中抗硫酸盐型和高抗硫酸盐型油井水泥。api g级和h级水泥是两种基本油井水泥,这种水泥在生产时书允许掺加适量石膏外,不得添加任何外加剂,而使用时能与多种外加剂配合,能适应较大的井深和温度变化范围。g、h级水泥均分为中抗硫酸盐型和高抗硫酸盐型两类,g级、h级油井水泥单独使用时的井深范围是地面至2440m的深度。
三、 酸化及酸液添加剂
1. 酸化原理:
酸化是一种使油气井增产或注水井增注的有效方法。它是通过井眼向地层注入一种或几种酸性混合液,利用酸与地层中部分矿物 ……此处隐藏7703个字……。
康德就是认为人有知性性格与经验性格,1.但是所谓的之间有一条推理路线这是必然的,但是确实超验的推理,无法实证的,存在也无妨。没有从实践自由到先验自由的推理,自由就消失了,没有根据。。。。2.但是这个根据无法认识,只是假设,因为现象之一切都是做自然解释,而由于道德行为的存在,才有了假设先验自由的需要。这是康德百般强调的。.....现象背后必有根据。。。。经验现象中一切都是受自然因果律统治,道德行为的事实尽管是事实,但是却是价值事实,现象中根本无法和自然因果抗衡,其根据自由只能于先验中寻找,有些行为是由于自由而作用于现象的,或者全部现象都是人自主自发产生,但是自由的程度不一样。。。。。。3.人有
感受性,自发性。先验上必然自由,但经验中受物自体的刺激的影响,可能会有欲望与利益关切影响人的意志。人的意志虽然自由,却是受感性影响甚至支配的。但是一切行为都是人自发的行为。纵使刺激再大,也是人的行动。。。。。受刺激的影响不同,人的自由程度不同。。。4.最大的自由即自律,完全不受感性的影响(即可排除感性的影响,不是说去掉,只是虽然受影响受推动(思想的还是要靠感性的落于经验界),但不影响自律的决定,因为人的感性是不可去掉的,可以控制影响,如,我再愤怒也可以控制不做愤怒的事)。。。。5.受感性影响是自然与受感性支配则是兽性(康德原话,感性必然为兽性),意志受感性支配那就是不自由的不自觉的自由行动,没意识到的完全出于义务的自由也是自由(道德直觉呢???道德情感被康德视为不纯粹的,只是人对于法则的敬重而在现象中产生的结果,在这里囿于传统,人始终是上帝的造物,理性为上帝的属性高于自然的属性,人是上帝的造物所以理性高于一切,而作为自然的情感则处于低下,但是后来则反对这种情况,人之为人不仅是理性独上,情感等也是一样重要的,这是个问题!!)。。。。。6.出于道德情感或直觉等诚然也是自由,但是康德所设定了一个绝对的自由,即可排除感性的影响,完全由意志自律,这是自由的最高状态,并非说这才是自由,而是最高的无法达到但可以追求的目标(无限的物自体领域中的自由落入有限的现象中成为有限的自由,虽然表象出来为自然,但是根底在自由,那么有一个问题,没有意识到的也能是自由的吗?自发而非自觉的能是自由的吗?)。。。。
现象与本体的区分完全在于人的灵魂的复杂性,借感性直观以认识世界,但也限制认识,但没有感性直观也无法认识。感性情感赋予人的存在的精彩,但把道德至于不可知的物自体造成各种麻烦。。。。。。将感性置于理性之下似乎确实有所不妥。但康德仅仅追求的无条件,即理性的本性,也是一个极端,如无情、灭情等等,灵魂的复杂造成人生的精彩,各种极端可以加深认识,但是不可执着于一端。。。。。阿利森的理性行为者结合知性与经验性确实相当可取。。。。不是两个世界,而是不同的显现,最高处只有一个灵魂,但确实有灵魂与物自体,主体与客体,这也是复杂所在。康德目光不是如笛卡尔放在物自体身上,而是感性直观与知性范畴的关系。物自体悬隔!!!现象学的客观的悬隔!面向事实本身,现象事实本身!!!人的灵明,即灵魂为人万物之灵的根本
康德只是说,一切外在的因素都可能会败坏道德,只有出于义务,即自由意志,才能保持道德纯正。外在条件可能为善,但是不是无条件的纯善,是偶然的。理性追求无条件(由于理性的能力,诸能力决定了内容,形式决定内容)。是整个体系完整的。不是心理享乐主义,只是遵循传统,认为个人的、感觉的、变化的是不可靠的,唯有变后之不变最纯粹的东西才是根本。 理性追求无条件,绝对自发的,所以作为范导,必然对人类一切行为起作用,所以产生必不可免的幻象。而这幻象可能没发生过,或不会发生。这就是理性的能力的性质,所以人类具有无限可能,尽管作为有限的存在。
这怎么可能,康德整个体系都是二分。现象必定是严格自然的,怎么容得下自由之所在。而且自由在辩证中已然说明只是个幻象的理念,根本无法解释的。而就现实的实践自由,也只是应然的东西,而不是实然的东西。不是事实的东西。是一种形而上学,经验无法说明的东西。理性本身使然,人不会满足于现状,并且本体是人类永远认识不了的,世界永远未知。
理性设想为实践理性,必须要按照沉思合理性模型构想自身。即一切要合乎理性,即一切行为都包含有理性自发性,不仅是机智的还是道德的。感性欲望等对于规定意志是必要的,但不是完全的,背后还要有理性,因为一切应该有所发生,即使没发生也是理性的某种疏忽。沉思合乎理性。表象背后有物自身,也即感性背后有自发的理性作用。
作为理性存在者而言,其行为不可能只是偏好的理由,如果只是偏好即自然因果那么就不是理性存在者就是动物了。康德说过感性影响的叫感性自由,感性使必然的叫兽性。一个人的行为必
定是包含感性动机及理性动因,因为感性理性必定是同是作用的,只不过理性是直接对知性作用,而知性直接对感性作用,所以偏好具有现实确定性,而自由因果只能存在于先验中,在现象中表现出自然因果。所以会有现实中没自由的错觉。现实中有理性的实践作用,人们追求自由,自由应该发生,尽管可能不会发生,这就是范导的意思,自由还不是事实,只是应该。现象与物自身是并存的。
我的自发性没有经验直观,正如我的统觉没有经验直观,即像灵魂没有直观一样,我们虽然意识到并且能设想,但是自发与统觉都是没直观的。自由的直观是什么,不是现实中自由的东西,而是自己规定自己自己开始因果性的能力。我们能直观到的都是始终有先前的原因,处于自然因果中。
只要是判断为应当的行为,那么就是基于理性的考虑。所以其行动必然性源于理性,而不是先前条件(即自然因果).就此而言,它与真正的自由相容。因为一个人这样行动的必然性虽然是源于理性,但是事实上表象为是自然因果推出这行动。。。。自然因果不会告诉你该怎么做,只会告诉你事实是怎么样。)即二分。世界分为现象与物自身,自然的现象,自由的物自身。并行不悖。这是康德先验方法。
自由只是个理念,不知道有没有。只能设想它。即不知道它存在的可能性。只知道有设想的可能性。因果理性追求无条件的东西,这是没有直观相对应的,但是我们总是会假定它,设想它。这是理性之自发性,不仅是受刺激,理性存在者必然之东西。
先验理念必须要有先验观念论的基础。即先验与经验二者的划分。即现象与物自身的划分。许多哲学家不满这样的划分,所以批判康德的自由观,及其观念论。因为观念只是观念,没有直观,不能确定为真,所以无法论证对错。但是历史似乎证明,人类无法缺少这东西的设想,尽管无法证明。
我分为现象即时间中的我,以及物自身的我。
自然因果性 只是知性赋予的概念。自由是属于理性的。知性赋予概念就是一种自发性。现象中的因果,开始于理性的自发性。自由与因果都是理性的观念。实践对现象作用,以自由进入因果。怎样理解。现象中是人的因果。人是观照的人,也是被关照的人。就是在认识领域是自然的因果的。但在实践领域是自由的。
参考书目:道德形而上学之可能---牟宗三思想研究
康德自由理论
纯粹理性批判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5 精诚文秘网 www.lijingcheng.com 版权所有